书画文创非遗

以“衣”载道话燕赵——评刘立军《燕赵服饰文化研究》

2023-09-12 09:25: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论述燕赵历史文化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刘立军的学术专著《燕赵服饰文化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从服饰文化角度解析燕赵历史文化密码与价值,从历史的纵向延展中,寻找文化的闪光点。

在文明创造探索中,服饰是人类悠久历史和进步历程的标识。中国自古有“衣冠华夏”“衣冠上国”之誉。地处中华腹地的河北,泥河湾考古发现早在200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泥河湾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五千年前,相传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族在涿鹿之野征战融合,故有“千古文明开涿鹿”之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给河北大地留下“燕赵”之称;自秦汉以降,燕赵之地既是中原政权争夺的战场,也是凝聚中华文明的摇篮。历经多民族血与火的碰撞,不仅谱写出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也使得燕赵大地服饰文化变得多彩斑斓。虽然衣与饰世世代代都装扮着燕赵人的生活,但长期以来,它们犹如被遗忘的旧物,在岁月中消融,在地下沉睡,在器物与古画上寂寞,直到遇上酷爱燕赵服饰文化的学者刘立军。

作者从事服饰专业教学与研究已有20余年,他承担大型历史文献、国家档案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河北卷》以及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中国民间工艺集成·河北卷》等重大项目编纂任务,在钩沉史海披沙拣金中,遍访河北各地大小博物馆和诸多相关历史文化古迹,坚持不懈访老问贤、考察记录,从而积累了大量关于燕赵服饰的史料和鲜为人知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翻阅书中一张张精美的古今服饰图片,可见他对燕赵服饰文化研究的痴迷、钟情,以及用心、用功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种阅历,使他探寻到燕赵服饰文化的独有奥秘与价值,打开了研究燕赵服饰文化新视野和新境界的大门。

这部专著共20余万字、插图300余幅,对燕赵地域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树起了燕赵服饰文化研究的一面旗帜。作者以慧心独具的构思,以史为线,依据丰富翔实的鲜活史料、科学严谨的阐释技巧、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令人耳目一新的燕赵服饰文化演变画卷。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书中,作者追溯燕赵服饰文化之源,从泥河湾遗址、山顶洞人遗址、磁山文化遗址发现骨针、陶纺轮、骨笄、骨饰等说起,在梳理人类上百万年服饰长河中,根据自己多年的田野调查和究史探源,创造性地提出燕赵服饰文化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的论断:第一次变革在战国,“胡服骑射”使燕赵之地勇于创新改革的精神名垂千古;第二次变革在魏晋南北朝,汉族与鲜卑等少数民族在河北大地的相互交融,使邯郸邺城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时尚之都;第三次变革在宋辽金元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造就河北服饰的多民族文化元素对立统一;第四次变革在明清,河北成为京畿之地,多民族服饰碰撞融合中产生了等级与规范的奇观,展现了燕赵之地包容、友善、和谐、互敬的文化特色;第五次变革是近现代,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途上,河北服饰出现多彩创新的风貌。五个时期的变革,讲的虽是河北服饰发展史,映射的却是河北人文史、思想史和艺术史。燕赵服饰不仅是燕赵人民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载体与写照,还蕴含着燕赵人民开拓创新、包容和谐、兼收并蓄的精神与品格。这是作者20余年锲而不舍研究燕赵服饰文化中获得的真谛,也是该书特有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书中,图文搭配精美,叙事语言朴实。在释古析论时,作者巧妙运用“四重证据法”,使传世文献、出土文物和文字、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像与实物相互映照有机结合,让古庙古墓中的绘画和出土器物上的服饰得以鲜活呈现,让无文字记载的服饰文化信息焕发出重构历史的美学之光。这种论证方法,使他在燕赵服饰文化研究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个人学术研究特色之路。如论述北朝时期河北地域服饰时,作者以大量史料证实当时“胡人汉化”和“汉人胡化”,民族之间在服饰方面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同时,又以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以及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润墓中壁画和陶俑所承载的服饰信息,梳理出当时各个阶层和职业人士的冠帽、袍衣、裲裆衫及带具、鞋履等,使读者犹如置身时光隧道,在绚丽多彩中感受燕赵服饰文化的博大精美与浑厚卓异。

该书既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又具有教材和科普价值。书中以别样视角讲述了燕赵历史文化的精彩与非凡,散发着守正创新的正气,是一部见个性和燕赵品格的优秀学术著作。(郑一民)


责任编辑:王建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